${ $).attr;});杭州市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我我信息网快报
97
杭州市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二月目 录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发展背景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一、钱江新城金融商务功能区 二、城东新城枢纽功能区 三、九堡(东翼)复合创新功能区 四、丁桥(北翼)休闲文化功能区 第四章 城区功能提升 一、加快重点区块建设 二、协调推进城市建设 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五章 产业转型升级 一、发展特色经济板块 二、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快生态设施建设 二、积极推进低碳建设 三、努力促进生态文明 第七章 创新城区建设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三、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第八章 和谐社会建设 一、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六、着力营造社会和谐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二、统筹区域配套改革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分类指导 二、政策配套 三、项目支撑 四、加强衔接 五、强化评估 今后五年,是我区深入实施“城市东扩”“决战东部”战略,全面推进“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江干区委关于制定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打造杭州中心区、构建和谐新江干”为总目标,以“创业创新、联网成片、三线并进、品质为先”为总要求,抢抓“城市东扩”机遇,大力实施“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突破,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坚持以抓转型调结构为重点,编制并实施《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中心区产业体系主攻方向,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个翻番”目标顺利实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92.8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财政总收入70.7亿元,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5%;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是2005年的4.4倍,年均增长34.4 %;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735.2亿元、利用外资9亿美元,实现楼宇税收25亿元。(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底的2.2:45.9:51.9调整为目前的0.3:33.6 :66.1。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2家,8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成功上市。坚持新兴业态培育与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并举,万象城、庆春银泰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东方电子商务园、赛博工场、三里亭建筑设计街区等新产业载体初具规模,全区科技进步水平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2位,64家专业市场完成改造提升,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钱江新城、庆春广场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影响力大幅提升。(三)城市空间快速打开坚持统筹谋划、联网成片、整村推进,依法、快速、和谐地推进拆迁工作,有序推进钱江新城、城东新城、沪杭客专、铁路东站枢纽、地铁1号线、运河综保、丁桥大型居住区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964.2亿元,其中区本级投入建设资金181亿元。累计完成交地22.6平方公里(33895亩),拆迁住户19781户(其中农户16308户、居民3473户)、企业876家,拆迁面积1002万平方米。注重多方联动及品质提升,安置房累计开工546万平方米、竣工288万平方米,开竣工面积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237.5%、326.7%,累计安置8056户3.2万人。新、续建主次干道33条60公里,庆春路过江隧道建成通车,高标准完成机场路、德胜路等道路和“一线一绕”综合整治。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市场化运作,城区环境大幅改善,建成区内“四化”长效管理覆盖面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四)社会事业快速推进坚持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快速发展,“一新五强”成功创建,实现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大提升,交付学校30所,增加班级599个,成立14个教育集团。累计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3个,区文化中心、区体育中心相继建成使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28元。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7万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9.6万人,帮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2.3万人,五年净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9万人,落实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即征即保”2.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低水平,连续5年被省政府评为平安城区。五年来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平安畅通区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城区等。(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以改善区内河网水系、水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清淤、截污纳管、护岸、立面整治为重点,圆满完成上塘河等28条47.7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建成运河、上塘河、钱塘江等河流生态廊道。积极推进道路、河道两侧绿化和铁路防护绿地等项目,建成沪杭甬高速公路、沪杭甬铁路、艮山路、德胜路等绿色交通廊道。推进公园和道路、河道两侧绿化,新增绿地47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稳定在37%,建设区比例超过60%。大规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庭院改善752幢、危旧房改善12.9万平方米、背街小巷改善303条、截污纳管162个。深入开展节减排工作,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41%。专栏1:江干区“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实际完成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33.62292.82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5566.13非农从业人员比重%9096.24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78)(9)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33.25290.26财政总收入亿元40.2570.77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1.4042.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54.4188.3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317.3206.110自营出口额亿美元7.211.711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3212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265.113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件1050(含下沙)141-9年级优质教育覆盖率%9090(原口径)15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名2.64.0616拥有各类人才数万人41017户籍人口万人5033.9518人口自然增长率‰4.50以内4.5019辖区居民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10010020新增就业岗位万个(10)(12.7)21登记失业率%4.40以内4以内2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909523城市化率%8594.324农村人均纯收入元150001712825多层农居建设开工万平方米(300)(546)竣工万平方米(200)(288)2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年均下降3%年均下降3%以上27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5662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29截污纳管率%8066注:“()”为五年累计数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城市化持续深入推进,我区社会转型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重大任务,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协调的问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转型过程中的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仍将集中突显。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切实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超前谋划、全力以赴,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但总体平稳向好将是基本趋势,尤其是金融危机所催生的科技创新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路径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有利于我们认清形势、找准动力。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杭州定位“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构建都市经济圈,将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加快城区成型、功能提升的新阶段,“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带来的集聚、辐射、带动优势加快显现,转变发展方式具备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空间,加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的基础条件更加扎实。未来五年将是我区区域经济的大发展期、城市建设的大推进期、社会事业的大提升期。(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战略部署,继续牢牢把握“决战东部”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以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为战略目标,以“枢纽城区、创新城区、低碳城区、人文城区”为导向定位,持续健康推进城市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二)发展原则立足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率先发展。把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作为检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立足杭州大都市新中心发展定位,进一步转变理念,拉高标杆,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区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全市领先行列。——必须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保增长、促转型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并重,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并举,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并重,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推动创业创新,促进富民强区,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水平。——必须坚持统筹发展。把区域协调发展、各项事业提升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坚持城市化推进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和谐有机统一,优化城区发展空间,统筹协调内外环境,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等、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推进生态建设由硬件改善向软件提升转变,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各领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坚持和谐发展。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导向,加强社会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强化依法治区,促进公平正义,进一步增强各类社会群体的幸福感。(三)导向定位围绕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定位是:——“枢纽城区”。立足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跨越,依托钱江新城行政服务、商业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发挥城东新城交通枢纽中心的辐射力,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集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打造辐射杭州都市圈、服务长三角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创新城区”。立足于“打开空间、谋划布局”向“加快建设、形成功能”的跨越,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机制体制,积极推进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引进新人才的有机结合,打造创新引领发展、人才支撑转型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低碳城区”。 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以改善“水、气”质量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低碳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区,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打造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人文城区”。大力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着力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区文明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完善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城区发展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打造富民惠民、文明和谐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围绕“十二五”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两大突破”(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20亿元),完成“四大跨越”(即城市建设从“打开空间、谋划布局”向“加快建设、形成功能”跨越、经济结构从传统型经济体系向中心区产业体系跨越、城市管理从洁化序化向精致长效跨越、社会民生从扩大覆盖向优质均衡跨越),为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标志性现代化中心城区打下坚实基础。按照“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江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五年累计引进区外到位资金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城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15年底,全区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决战东部”重大项目基本完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城市管理有序衔接,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提升,建成区面积达到70%以上,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安置拆迁户15000户。钱江新城核心区全面建成,商业商务高度繁荣,扩容二期全面建设;铁路东站综合枢纽全面建成,城东新城功能全面升级;九堡、丁桥两大区块主体功能形成,活力显现;老城区、农村地区功能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进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实力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列,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区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自主知识产权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结构调整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首位产业、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本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27.9:72。经济增长格局更加合理,实现楼宇税收突破25亿元,年均增长20%。商品、服务消费能力明显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注重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形成楼宇经济、现代商贸、新兴产业、现代物流、城市工业“五大经济板块”产业格局。——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以排污、配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基本覆盖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市有关标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截污纳管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低碳建设有效推进,单位人均绿地拥有率大幅提高,“水、气”质量加快改善。——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稳定城乡充分就业水平,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左右。推动社会保障向更高层次发展,品牌教育资源、公共文体设施均衡布局,公共卫生主要指标进入全市前列,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化发展,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5人,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以上,市级和谐社区达标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城区文明明显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农民市民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新杭州人加快融入城市,居民自治能力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具有江干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谐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专栏2: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分类序号指 标 名 称2010年基础2015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转型升级1地区生产总值292.8亿元—11%预期性2财政总收入70.7亿元—11%预期性3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11%预期性4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66.1%—年均提高1.2%以上预期性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4.2亿元)(1500亿元)—预期性6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10亿美元)—预期性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3亿元—15%预期性8楼宇税收11.2亿元—20%预期性9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全省22名全省前15名--预期性10自主知识产权授权量1100件—15%预期性11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3%—预期性城市功能12建成区面积60%70%—预期性13拆迁面积1002万m2(1000万m2)—预期性14安置房累计开工(546万m2)(350万m2)—约束性15安置房累计竣工(288万m2)(550万m2)—约束性社会民生16计划生育率99%以上97%以上—约束性17人均预期寿命80.2681—预期性18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7万个)(10万个)—约束性19十五年基本教育覆盖率99.89%99.95%—预期性20拥有各类人才数10万15万—预期性21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4.06人4.5人—预期性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5元—11%预期性23和谐社区达标率85.1%100%—预期性24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张4张—预期性生态文明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2吨标准煤—-3%约束性26主要污染物排放(吨)化学需氧量1180完成市下达指标—约束性二氧化硫74027污水集中处理率66%80%以上—预期性28城区绿化覆盖率37%37%—预期性29空气监测优良率80.27%85%以上—预期性注:“()”为五年累计数坚持新型城市化与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并进,深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按照“区分能级、错位发展、协同融合”的思路,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快形成以钱江新城金融商务功能区、城东新城枢纽功能区为核心,东翼复合创新功能区、北翼休闲文化功能区 “双核两翼”互为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空间范围以钱江新城建设范围为主,辐射采荷街道、凯旋街道等区域。(二)功能定位依托钱江新城杭州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行政服务、高端商业商务的核心功能,成为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省会经济的主平台。提升金融中心和庆春综合商业区的辐射能级,优化沿江、沿河、沿街业态布局,强化整体功能,形成错位、协同发展之势,合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商业商务中心”。(三)发展导向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商贸、文化、旅游、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型态,“十二五”时期,钱江新城核心区全面完成建设,城市新中心及浙江省金融中心地位确立,形成 “一轴”(以市民中心、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为轴线的行政文化发展轴),“两区”(总部经济集聚区、金融商贸集聚区)功能布局,真正打造成为“杭州CBD、天堂新地标、服务业主平台”,同时实施精品化城市管理。发挥中央商务区所具有的综合服务、业态创新、要素集散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到2015年,钱江新城核心区入驻国际国内500强企业10家以上,楼宇入驻率70%以上。(一)空间范围以城东新城建设范围为主,辐射闸弄口街道、笕桥中部、艮北新城等区域。(二)功能定位以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居住为主体功能,建设具有高品质、国际化、城市化的现代驿城。以东站交通枢纽核心区为龙头,依托地铁、快速路、运河等立体交通条件,有效带动天城、黎明、同心、新塘、艮北等区块发展,借助杭城新门户优势,形成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全方位辐射的格局,打造“长三角南翼枢纽经济中心”。(三)发展导向加大征地拆迁力度,有序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加强与建设指挥部的沟通联系,做好文体、教育、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网点布局,完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东站枢纽东西广场综合体、特色街为主平台,发展旅游接待、休闲娱乐、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大规模、品牌化经营的现代商贸业,将“人流”转化为“商流”,建设综合商业中心;依托彭埠镇、笕桥镇等出让用地和10%留用地,把握业态定位和布局招商,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诚信、有商业运作经验的优质企业,全力打造有区域影响力的商业综合体。到2015年,基本完成核心区和钱江新城二期扩容区范围内征地拆迁任务,完成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及安置房建设,“五线一枢纽”全面建成。(一)空间范围包括九堡镇、江干科技经济园和彭埠镇普福等区域范围。(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科技经济园创业创新功能,谋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集群,提升现代物流功能,优化德胜路、红普路、杭海路、地铁沿线的业态布局,加强与下沙高教园区的互动能力,合力打造“杭州东部创业创新示范区”。(三)发展导向依托九堡客运中心等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打造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引入专业市场群、大型购物中心、主题商城、高星级酒店、大型休闲娱乐设施,形成“一线”(沿九堡范围内地铁一号线及两大站点商业布局)、“二区”(九堡大型居住区社区商业、普福生活配套区块)、“两心”(杭州长途客运中心周边区域商业中心和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三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干科技经济园、东方电子商务园)产业布局。加快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到2015年,成为全区集城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复合为主,专业市场集群,现代化居住融合发展的标杆性区域。(一)空间范围包括丁桥镇、笕桥镇北部区域。(二)功能定位依托皋亭山风景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有效整合商业用地和10%留用地资源,以生态居住、绿色消费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城北新城核心区,积极拓展商业商务、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业态,成为休闲旅游、文化文创、生态宜居的大型现代化新城,打造“杭州都市圈的生态科技文化新城”。(三)发展导向发挥皋亭山一带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千亩桃园等自然景观优势,以桃文化、佛教文化为主体,打响“皋亭观桃”特色品牌,开发田园休闲、山地运动等项目,建设农居创意SOHO;依托10%留用地、大型居住区配套等商业资源,重点培育生态经济、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产业板块,打造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区域商业中心,发展长睦区块都市休闲生活商贸区和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多功能综合区,配套发展社区生活型服务业,形成“一心、多点、众星”的服务业功能布局;加快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笕桥历史街区建设,打造城市绿廊,完善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网点布局。到2015年,“北游”市级风景旅游核心区建成开放,笕桥历史街区改造完成,赛博创业工场、丁桥机电功能区等新兴创业园规模显现,提升宜业、宜居、宜学、宜游等城市综合承载力。专栏3: 江干区“十二五”时期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表钱江新城金融商务功能区杭州金融综合体、凯旋单元华家池校区地块、五福新天地、庆春广场西侧地块、市民公园、杭高钱江新城校区、沿江大道、钱江新城安置房及配套公建生态公园、三堡排涝泵房及配套等82个项目。城东新城枢纽功能区夏衍影视文化街区、西广场区块配套设施项目、吴越水岸商务城综合体、皋塘运河双铁生活综合体、大东门时尚商街综合体、东都会广场综合体、长三角(站东)国际商务城综合体、彭埠双铁生活综合体、明石双铁生活综合体、佰富勤商贸广场、佑康东润世纪商业地块等120个项目。九堡(东翼)复合创新功能区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工程、省大学科技创业研发大楼、巨星科技项目、七章企业项目、安普生物项目、牛田商务楼、艮北片区文化活动体育中心、九堡二中、社区居住配套中心项目、普福小学等55个项目。丁桥(北翼)休闲文化功能区“北游”项目、笕桥历史街区保护、市丁桥医院、绕城高速临丁互通立交、杭锅二期、丁兰广场、杭州嘉德威钢琴有限公司、杭州德珠管理有限公司、龙居寺、笕桥法庭等51个项目。﹡注:杭州地铁一期工程、杭州地铁二期工程、京杭运河二通道、快速公交建设项目、秋石快速三期等5个项目,为线性实施项目。坚持市区联动,实施新一轮“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主攻大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区块谋划和开发,持续健康地推进新型城市化,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到2015年,新建道路100公里以上,拆迁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建筑3000万平方米以上,回迁安置15000户以上,全区建成区面积超过70%。在加快建设“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两大核心同时,大力推进“三线、十大区块”建设,构筑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全面发展,增强综合承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强化城区辐射力。(一)推进“三线”建设(1)运河沿线景观带。基本完成运河沿线水湘、章家坝和新塘等社区的“城中村”改造,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运河闸弄口沿线的改造,结合城东新城建设实施皋塘社区的开发,全线贯通和提升5.8公里的运河景观绿化带,推进夏衍影视文化街区改造,以运河水环境改善和亲水、文化、运动为主题,打造高品质的运河滨水人文居住区,彰显“未来运河”文化的魅力,使运河(江干段)成为杭州新经济、新文化的新亮点。(2)地铁沿线开发带。全面完成地铁一号线在江干范围内的7个地铁站点和一个车辆段建设,完成沿线主要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以地铁站点为节点的公用设施配套,并结合地铁建设完成七堡车辆段城市综合体和九堡东站上盖物业的开发和建设;在配合完成地铁一号线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建设,全面完成征迁工作。(3)钱塘江沿线景观带。以四堡污水厂搬迁、加快钱江金融城建设为契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对运河以东至下沙的沿江一带开发建设,依托钱塘江沿线多样的建筑型态,加快沿江的景观带建设,逐步形成由高品质建筑组成的天际线,全面提升我区钱塘江沿线的景观和文化品位。(二)建设“十大区块”以“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及新增项目为抓手,加快实施新一轮重大项目,继续全力保障两大新城建设,有力推进艮北新区、丁桥大型居住区、皋亭山风景旅游区、九堡专业市场集群、江干科技经济园、笕桥历史文化街区、夏衍影视文化街区和普福、杨公、水墩等“十大区块”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化覆盖全区。专栏4:江干区“十二五”时期十大建设区块1、艮北新区。以休闲、文化、社区商业、绿地有机统一的林荫慢行系统为主要特色,打造“杭州主城区高端居住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2011-2012年,基本完成艮北新区约3平方公里内的征地拆迁任务,2013-2014年完成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农居安置房建设,2015年艮北新区新貌初现。2、丁桥大型居住区。完成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的建设任务,全面建设长睦综合体,按照“一心、一带、两轴、三片区”的结构布局,建成以生活居住为核心,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高品质城市综合体和生态型居住区。3、皋亭山风景旅游区。依托上塘河和皋亭山的文化底蕴,挖掘以龙居寺为载体的佛教文化和以孝园为载体的孝文化,推进以千桃园为重点的景观改造项目,打造杭州北部的“十里瑯珰”。4、九堡专业市场集群。依托杭州物流空间布局和九堡区块便利的交通条件,以“造城、建街”为模式,打造新型国际商贸城。推进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依据业态定位加快土地出让和招商步伐,力争2015年前全面建成开业。 5、江干科技经济园。“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方电子商务园、总部经济园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北拓、南展,着力打造高端制造园、研发创意园和总部经济园,建设以“三园”为主体的集科工贸住为一体的配套齐全的复合型城市功能科技园区。6、笕桥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与改造,将其打造成以商贸居住功能为主,集中体现民国时期杭城近郊商贸城镇建筑和街巷风貌的历史街区。2011年启动拆迁,2013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街区改造基本完成。7、夏衍影视文化街区。依托运河综保工程,推进新塘整村改造,将严家弄路及两侧地块打造成为以影视文化旅游为特色,以居住、商务功能为主导的复合型街区。该项目计划于2011年启动拆迁,2012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14年完成以“一园、一址、一馆、一城、一中心”为重点的街区建设工作。8、普福区块。2011年完成所有土地出让,随即开展安置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2015年前整个区块开发建设基本成型,形成杭城东部的宜居宜商综合区。9、杨公区块。完成杨公社区剩余区块改造任务,将杨公区块建设成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江景高端居住区。10、水墩区块。以现代安置房和大型配套商业为重点,建设成为机场路北侧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社区。(三)构筑综合交通网络全方位推进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交通设施建设,以骨干路网为重点,扎实推进秋石高架、东湖快速路、德胜东路东延高架、艮山快速路等“两纵两横”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同协路、丁桥东路、红普路、兴建路、沿江大道等120公里主次干道建设,积极推进凯旋路南延、体育场路东延、九沙大道等工程,谋划实施沪杭高速江干段高架建设方案,推进支小路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推进公交系统优先发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专栏5:江干区“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道路城市快速路:秋石高架、东湖快速路、德胜东路东延高架、艮山快速路等“两纵两横”快速路网建设城市主干道:同协路、丁桥东路、沿江大道、兴建路、钱江路延伸、凤起东路延伸、华丰路、天城路延伸、创新路、新塘路延伸、九沙大道等11条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凯旋路南延、体育场路东延、天鹤路、长睦路、天都路、笕丁路、杭玻路、笕石路、相埠路、南都路、环站北路、环站西路、环站南路、下宁路、钱潮路、三官塘路、观塘路、车站南路、昙花庵路、三新路、椒江路、沿江大道、红普路、九华路、久福路、九乔路、九睦路、胜稼路、稼东路、商贸路等29条次干道城市支路:丁桥新城二期、钱江新城二期扩容区、城东新城、黎明区块、普福区块、艮北区块、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区块、杨公区块、水墩万事利区块、江干科技经济园区块等配套支路。深化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城市建设关键项目的实施,注重联网成片,注重功能整合,注重建管衔接、征迁安置并举,加快形成中心区基本框架和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一)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联网成片推进城市化为目标,基本完成艮北新区、运河沿线、城东新城、九堡镇域及钱江新城扩容区块拆迁,积极谋划机场周边地区和市场搬迁地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征地拆迁“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属地负责,保持征地拆迁速度、力度不减,以政策平衡、方法创新为保障,加强征迁政策指导、综合管理督导、舆论宣传引导,推进和谐征迁。到2015年,完成交地20平方公里以上,拆迁15000户以上,总拆迁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除笕桥机场周边部分区域外,基本完成农村征地拆迁任务,实现城市化进程全覆盖。(二)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以建设高品质、具有江干特色的精品安置房为目标,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又好又快推进安置房建设,推进安置房建设从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向提高房屋质量、完善功能配套、注重建筑美感、彰显个性特色转变。科学合理规划安排安置房地块,优化安置房选址和布局,通盘研究配套功能和管理服务。确保质量抓紧建设,严格把握设计、景观、文化等各个方面,定期开展工程质量和安全检查,完善安置房小区内外市政基础配套和日常生活配套等设施,继续保持安置房开工、竣工量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到2015年,实现安置房新开工面积350万方、竣工面积550万方。(三)科学有序实施回迁安置坚持征迁与安置并重,积极探索先行安置、跨村安置、货币化安置、换产安置等多种模式,建立拆迁过渡户服务管理机制,妥善做好回迁安置工作。完善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明确安置工作基本程序、要求,加强政策指导,部分区域逐步实现工作重心从拆迁、建设向分配、管理、服务转变,深入细致地开展基础调查,精准掌握情况,切实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确保回迁安置工作公平、公正、合理、顺利进行。高度重视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结合拆迁安置房物业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创新机制和方法,健全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共享品质生活。到2015年,新风、彭埠、弄口、白石、花园、草庄(黎明南)、范家等23个社区基本完成拆迁安置房建设并安置完毕,安置拆迁户15000户以上。(一)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积极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标志性、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教育、卫生、文体设施,完善各片区设施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社会效益明显、适应群众需求的社会公共设施体系。高度重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外延扩张型向集约循环型、内涵挖潜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盘活建设用地利用潜力,鼓励建设项目拓展地下空间,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系统改造,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停车资源,有效化解“停车难”。(二)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继续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民生活环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总部经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种子种苗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外拓市场、外建基地、外延技术,发展农业“总部经济”,提高新的增长点。高度重视城市化未覆盖农村地区发展问题,实现环境面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与城区的接轨。打造桃源皋城风情小镇,体现江干“宜业、宜居、宜文、宜游”的新农村特色。(三)推进区县(市)合作全面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乡镇结对、环境共保”的原则,积极主动做好与建德市的对口协作工作,科学谋划互动性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推进协作项目建设,深化基层街道(镇)合作,建立相互联动、运转顺畅、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两地经济、社会、管理、干部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和广大群众参与区县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广企业协作等开发模式,互取所长、共谋发展、实现共赢。继续加强与其他友好区县(市)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接轨长三角,促进互动发展。“十二五”期间,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投入2.5亿元支持建德市的协作项目建设,向建德市转移产业项目累计投资20亿元以上。适应城市建设进入功能提升阶段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建管衔接,更加注重方法创新,更加注重拉高标杆,有力促进城市功能发挥。(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建立城市管理网络,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属地负责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模式,提升现代化城区管理水平。全面推行城管执法“属地化”,建立块状综合管理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四化”长效管理向基层延伸。围绕提升效能强化监管考核,完善道路(街巷)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城市管理、河道、停车三大监管中心资源,坚持全方位、全天候、无盲点管控。推广钱江新城综合管理模式,推进城东新城、九堡、丁桥地区综合管理,努力打造城市管理新的精品亮点。(二)加快城市管理“四化”进程以“机械化、信息化、精细化、市场化”为方向,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环卫作业机械化,提高现代都市管理作业模式和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底,实现城区主次道路机扫率达到100%,全部实行GPS监控管理;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实行数字城管区域全覆盖,使城市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转变,“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稳定在100%;加快管理网络精细化,创新城市管理手段,以细节的提升保证城市管理的整体质量,切实加强防违拆违控违管理。加快服务外包市场化,建立和健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在绿地养护作业市场化100%的基础上,稳步开放市政设施养护和环卫作业市场化,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直运等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环境竞争力。(三)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落实“城中村”改造提升工程“一村一方案”,继续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配套衔接,提升整体形象,形成新老城区联网成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大截污纳管、道路修缮、低洼积水、公厕改造提升等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到2015年三星级以上公厕达到80%。以城市道路(河道)的有机更新带动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注重地块一次开发和二次招商相结合,推进楼宇经济高水平发展。注重商业综合体建设和街区建设相结合,推进现代商贸高标准发展。注重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相结合,推进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注重电子商务和传统产业相结合,推进现代物流高效能发展。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推进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最新快报
在iOS 18中使用Snapchat相机快捷方式增强iPhone锁屏效果
浏览量(78)
2024-12-22
浏览量(42)
2024-12-22
浏览量(50)
2024-12-22
浏览量(41)
2024-12-22
浏览量(55)
2024-12-22
浏览量(35)
2024-12-22
热门推荐
为你推荐
浏览量(67)20:26:04
浏览量(73)07:26:30
浏览量(89)12:39:17
浏览量(99)03:39:13
浏览量(44)23:30:21
Postecoglou“从不怀疑”麦迪逊,因为马刺队粉碎了曼城
浏览量(100)18:05:57
浏览量(85)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