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tr;});杭州市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我我信息网快报
97
杭州市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二月目 录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发展背景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一、钱江新城金融商务功能区 二、城东新城枢纽功能区 三、九堡(东翼)复合创新功能区 四、丁桥(北翼)休闲文化功能区 第四章 城区功能提升 一、加快重点区块建设 二、协调推进城市建设 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五章 产业转型升级 一、发展特色经济板块 二、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快生态设施建设 二、积极推进低碳建设 三、努力促进生态文明 第七章 创新城区建设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三、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第八章 和谐社会建设 一、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六、着力营造社会和谐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二、统筹区域配套改革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分类指导 二、政策配套 三、项目支撑 四、加强衔接 五、强化评估 今后五年,是我区深入实施“城市东扩”“决战东部”战略,全面推进“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江干区委关于制定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打造杭州中心区、构建和谐新江干”为总目标,以“创业创新、联网成片、三线并进、品质为先”为总要求,抢抓“城市东扩”机遇,大力实施“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突破,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坚持以抓转型调结构为重点,编制并实施《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中心区产业体系主攻方向,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个翻番”目标顺利实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92.8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财政总收入70.7亿元,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5%;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是2005年的4.4倍,年均增长34.4 %;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735.2亿元、利用外资9亿美元,实现楼宇税收25亿元。(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底的2.2:45.9:51.9调整为目前的0.3:33.6 :66.1。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2家,8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成功上市。坚持新兴业态培育与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并举,万象城、庆春银泰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东方电子商务园、赛博工场、三里亭建筑设计街区等新产业载体初具规模,全区科技进步水平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2位,64家专业市场完成改造提升,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钱江新城、庆春广场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影响力大幅提升。(三)城市空间快速打开坚持统筹谋划、联网成片、整村推进,依法、快速、和谐地推进拆迁工作,有序推进钱江新城、城东新城、沪杭客专、铁路东站枢纽、地铁1号线、运河综保、丁桥大型居住区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964.2亿元,其中区本级投入建设资金181亿元。累计完成交地22.6平方公里(33895亩),拆迁住户19781户(其中农户16308户、居民3473户)、企业876家,拆迁面积1002万平方米。注重多方联动及品质提升,安置房累计开工546万平方米、竣工288万平方米,开竣工面积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237.5%、326.7%,累计安置8056户3.2万人。新、续建主次干道33条60公里,庆春路过江隧道建成通车,高标准完成机场路、德胜路等道路和“一线一绕”综合整治。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市场化运作,城区环境大幅改善,建成区内“四化”长效管理覆盖面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四)社会事业快速推进坚持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快速发展,“一新五强”成功创建,实现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大提升,交付学校30所,增加班级599个,成立14个教育集团。累计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3个,区文化中心、区体育中心相继建成使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28元。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7万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9.6万人,帮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2.3万人,五年净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9万人,落实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即征即保”2.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低水平,连续5年被省政府评为平安城区。五年来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平安畅通区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城区等。(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以改善区内河网水系、水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清淤、截污纳管、护岸、立面整治为重点,圆满完成上塘河等28条47.7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建成运河、上塘河、钱塘江等河流生态廊道。积极推进道路、河道两侧绿化和铁路防护绿地等项目,建成沪杭甬高速公路、沪杭甬铁路、艮山路、德胜路等绿色交通廊道。推进公园和道路、河道两侧绿化,新增绿地47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稳定在37%,建设区比例超过60%。大规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庭院改善752幢、危旧房改善12.9万平方米、背街小巷改善303条、截污纳管162个。深入开展节减排工作,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41%。专栏1:江干区“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实际完成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33.62292.82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5566.13非农从业人员比重%9096.24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78)(9)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33.25290.26财政总收入亿元40.2570.77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1.4042.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54.4188.3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317.3206.110自营出口额亿美元7.211.711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3212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265.113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件1050(含下沙)141-9年级优质教育覆盖率%9090(原口径)15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名2.64.0616拥有各类人才数万人41017户籍人口万人5033.9518人口自然增长率‰4.50以内4.5019辖区居民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10010020新增就业岗位万个(10)(12.7)21登记失业率%4.40以内4以内2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909523城市化率%8594.324农村人均纯收入元150001712825多层农居建设开工万平方米(300)(546)竣工万平方米(200)(288)2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年均下降3%年均下降3%以上27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5662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29截污纳管率%8066注:“()”为五年累计数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城市化持续深入推进,我区社会转型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重大任务,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协调的问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转型过程中的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仍将集中突显。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切实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超前谋划、全力以赴,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但总体平稳向好将是基本趋势,尤其是金融危机所催生的科技创新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路径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有利于我们认清形势、找准动力。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杭州定位“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构建都市经济圈,将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加快城区成型、功能提升的新阶段,“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带来的集聚、辐射、带动优势加快显现,转变发展方式具备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空间,加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的基础条件更加扎实。未来五年将是我区区域经济的大发展期、城市建设的大推进期、社会事业的大提升期。(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战略部署,继续牢牢把握“决战东部”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以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为战略目标,以“枢纽城区、创新城区、低碳城区、人文城区”为导向定位,持续健康推进城市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二)发展原则立足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率先发展。把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作为检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立足杭州大都市新中心发展定位,进一步转变理念,拉高标杆,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区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全市领先行列。——必须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保增长、促转型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并重,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并举,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并重,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推动创业创新,促进富民强区,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水平。——必须坚持统筹发展。把区域协调发展、各项事业提升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坚持城市化推进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和谐有机统一,优化城区发展空间,统筹协调内外环境,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等、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推进生态建设由硬件改善向软件提升转变,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各领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坚持和谐发展。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导向,加强社会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强化依法治区,促进公平正义,进一步增强各类社会群体的幸福感。(三)导向定位围绕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定位是:——“枢纽城区”。立足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跨越,依托钱江新城行政服务、商业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发挥城东新城交通枢纽中心的辐射力,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集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打造辐射杭州都市圈、服务长三角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创新城区”。立足于“打开空间、谋划布局”向“加快建设、形成功能”的跨越,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机制体制,积极推进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引进新人才的有机结合,打造创新引领发展、人才支撑转型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低碳城区”。 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以改善“水、气”质量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低碳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区,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打造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人文城区”。大力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着力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区文明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完善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城区发展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打造富民惠民、文明和谐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围绕“十二五”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两大突破”(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20亿元),完成“四大跨越”(即城市建设从“打开空间、谋划布局”向“加快建设、形成功能”跨越、经济结构从传统型经济体系向中心区产业体系跨越、城市管理从洁化序化向精致长效跨越、社会民生从扩大覆盖向优质均衡跨越),为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标志性现代化中心城区打下坚实基础。按照“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江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五年累计引进区外到位资金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城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15年底,全区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决战东部”重大项目基本完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城市管理有序衔接,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提升,建成区面积达到70%以上,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安置拆迁户15000户。钱江新城核心区全面建成,商业商务高度繁荣,扩容二期全面建设;铁路东站综合枢纽全面建成,城东新城功能全面升级;九堡、丁桥两大区块主体功能形成,活力显现;老城区、农村地区功能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进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实力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列,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区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自主知识产权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结构调整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首位产业、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本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27.9:72。经济增长格局更加合理,实现楼宇税收突破25亿元,年均增长20%。商品、服务消费能力明显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注重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形成楼宇经济、现代商贸、新兴产业、现代物流、城市工业“五大经济板块”产业格局。——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以排污、配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基本覆盖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市有关标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截污纳管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低碳建设有效推进,单位人均绿地拥有率大幅提高,“水、气”质量加快改善。——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稳定城乡充分就业水平,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左右。推动社会保障向更高层次发展,品牌教育资源、公共文体设施均衡布局,公共卫生主要指标进入全市前列,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化发展,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5人,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以上,市级和谐社区达标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城区文明明显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农民市民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新杭州人加快融入城市,居民自治能力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具有江干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谐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专栏2: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分类序号指 标 名 称2010年基础2015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转型升级1地区生产总值292.8亿元—11%预期性2财政总收入70.7亿元—11%预期性3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11%预期性4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66.1%—年均提高1.2%以上预期性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4.2亿元)(1500亿元)—预期性6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10亿美元)—预期性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3亿元—15%预期性8楼宇税收11.2亿元—20%预期性9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全省22名全省前15名--预期性10自主知识产权授权量1100件—15%预期性11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3%—预期性城市功能12建成区面积60%70%—预期性13拆迁面积1002万m2(1000万m2)—预期性14安置房累计开工(546万m2)(350万m2)—约束性15安置房累计竣工(288万m2)(550万m2)—约束性社会民生16计划生育率99%以上97%以上—约束性17人均预期寿命80.2681—预期性18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7万个)(10万个)—约束性19十五年基本教育覆盖率99.89%99.95%—预期性20拥有各类人才数10万15万—预期性21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4.06人4.5人—预期性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5元—11%预期性23和谐社区达标率85.1%100%—预期性24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张4张—预期性生态文明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2吨标准煤—-3%约束性26主要污染物排放(吨)化学需氧量1180完成市下达指标—约束性二氧化硫74027污水集中处理率66%80%以上—预期性28城区绿化覆盖率37%37%—预期性29空气监测优良率80.27%85%以上—预期性注:“()”为五年累计数坚持新型城市化与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并进,深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按照“区分能级、错位发展、协同融合”的思路,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快形成以钱江新城金融商务功能区、城东新城枢纽功能区为核心,东翼复合创新功能区、北翼休闲文化功能区 “双核两翼”互为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空间范围以钱江新城建设范围为主,辐射采荷街道、凯旋街道等区域。(二)功能定位依托钱江新城杭州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行政服务、高端商业商务的核心功能,成为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省会经济的主平台。提升金融中心和庆春综合商业区的辐射能级,优化沿江、沿河、沿街业态布局,强化整体功能,形成错位、协同发展之势,合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商业商务中心”。(三)发展导向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商贸、文化、旅游、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型态,“十二五”时期,钱江新城核心区全面完成建设,城市新中心及浙江省金融中心地位确立,形成 “一轴”(以市民中心、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为轴线的行政文化发展轴),“两区”(总部经济集聚区、金融商贸集聚区)功能布局,真正打造成为“杭州CBD、天堂新地标、服务业主平台”,同时实施精品化城市管理。发挥中央商务区所具有的综合服务、业态创新、要素集散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到2015年,钱江新城核心区入驻国际国内500强企业10家以上,楼宇入驻率70%以上。(一)空间范围以城东新城建设范围为主,辐射闸弄口街道、笕桥中部、艮北新城等区域。(二)功能定位以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居住为主体功能,建设具有高品质、国际化、城市化的现代驿城。以东站交通枢纽核心区为龙头,依托地铁、快速路、运河等立体交通条件,有效带动天城、黎明、同心、新塘、艮北等区块发展,借助杭城新门户优势,形成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全方位辐射的格局,打造“长三角南翼枢纽经济中心”。(三)发展导向加大征地拆迁力度,有序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加强与建设指挥部的沟通联系,做好文体、教育、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网点布局,完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东站枢纽东西广场综合体、特色街为主平台,发展旅游接待、休闲娱乐、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大规模、品牌化经营的现代商贸业,将“人流”转化为“商流”,建设综合商业中心;依托彭埠镇、笕桥镇等出让用地和10%留用地,把握业态定位和布局招商,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诚信、有商业运作经验的优质企业,全力打造有区域影响力的商业综合体。到2015年,基本完成核心区和钱江新城二期扩容区范围内征地拆迁任务,完成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及安置房建设,“五线一枢纽”全面建成。(一)空间范围包括九堡镇、江干科技经济园和彭埠镇普福等区域范围。(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科技经济园创业创新功能,谋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集群,提升现代物流功能,优化德胜路、红普路、杭海路、地铁沿线的业态布局,加强与下沙高教园区的互动能力,合力打造“杭州东部创业创新示范区”。(三)发展导向依托九堡客运中心等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打造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引入专业市场群、大型购物中心、主题商城、高星级酒店、大型休闲娱乐设施,形成“一线”(沿九堡范围内地铁一号线及两大站点商业布局)、“二区”(九堡大型居住区社区商业、普福生活配套区块)、“两心”(杭州长途客运中心周边区域商业中心和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三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干科技经济园、东方电子商务园)产业布局。加快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到2015年,成为全区集城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复合为主,专业市场集群,现代化居住融合发展的标杆性区域。(一)空间范围包括丁桥镇、笕桥镇北部区域。(二)功能定位依托皋亭山风景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有效整合商业用地和10%留用地资源,以生态居住、绿色消费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城北新城核心区,积极拓展商业商务、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业态,成为休闲旅游、文化文创、生态宜居的大型现代化新城,打造“杭州都市圈的生态科技文化新城”。(三)发展导向发挥皋亭山一带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千亩桃园等自然景观优势,以桃文化、佛教文化为主体,打响“皋亭观桃”特色品牌,开发田园休闲、山地运动等项目,建设农居创意SOHO;依托10%留用地、大型居住区配套等商业资源,重点培育生态经济、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产业板块,打造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区域商业中心,发展长睦区块都市休闲生活商贸区和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多功能综合区,配套发展社区生活型服务业,形成“一心、多点、众星”的服务业功能布局;加快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笕桥历史街区建设,打造城市绿廊,完善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网点布局。到2015年,“北游”市级风景旅游核心区建成开放,笕桥历史街区改造完成,赛博创业工场、丁桥机电功能区等新兴创业园规模显现,提升宜业、宜居、宜学、宜游等城市综合承载力。专栏3: 江干区“十二五”时期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表钱江新城金融商务功能区杭州金融综合体、凯旋单元华家池校区地块、五福新天地、庆春广场西侧地块、市民公园、杭高钱江新城校区、沿江大道、钱江新城安置房及配套公建生态公园、三堡排涝泵房及配套等82个项目。城东新城枢纽功能区夏衍影视文化街区、西广场区块配套设施项目、吴越水岸商务城综合体、皋塘运河双铁生活综合体、大东门时尚商街综合体、东都会广场综合体、长三角(站东)国际商务城综合体、彭埠双铁生活综合体、明石双铁生活综合体、佰富勤商贸广场、佑康东润世纪商业地块等120个项目。九堡(东翼)复合创新功能区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工程、省大学科技创业研发大楼、巨星科技项目、七章企业项目、安普生物项目、牛田商务楼、艮北片区文化活动体育中心、九堡二中、社区居住配套中心项目、普福小学等55个项目。丁桥(北翼)休闲文化功能区“北游”项目、笕桥历史街区保护、市丁桥医院、绕城高速临丁互通立交、杭锅二期、丁兰广场、杭州嘉德威钢琴有限公司、杭州德珠管理有限公司、龙居寺、笕桥法庭等51个项目。﹡注:杭州地铁一期工程、杭州地铁二期工程、京杭运河二通道、快速公交建设项目、秋石快速三期等5个项目,为线性实施项目。坚持市区联动,实施新一轮“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主攻大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区块谋划和开发,持续健康地推进新型城市化,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到2015年,新建道路100公里以上,拆迁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建筑3000万平方米以上,回迁安置15000户以上,全区建成区面积超过70%。在加快建设“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两大核心同时,大力推进“三线、十大区块”建设,构筑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全面发展,增强综合承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强化城区辐射力。(一)推进“三线”建设(1)运河沿线景观带。基本完成运河沿线水湘、章家坝和新塘等社区的“城中村”改造,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运河闸弄口沿线的改造,结合城东新城建设实施皋塘社区的开发,全线贯通和提升5.8公里的运河景观绿化带,推进夏衍影视文化街区改造,以运河水环境改善和亲水、文化、运动为主题,打造高品质的运河滨水人文居住区,彰显“未来运河”文化的魅力,使运河(江干段)成为杭州新经济、新文化的新亮点。(2)地铁沿线开发带。全面完成地铁一号线在江干范围内的7个地铁站点和一个车辆段建设,完成沿线主要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以地铁站点为节点的公用设施配套,并结合地铁建设完成七堡车辆段城市综合体和九堡东站上盖物业的开发和建设;在配合完成地铁一号线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建设,全面完成征迁工作。(3)钱塘江沿线景观带。以四堡污水厂搬迁、加快钱江金融城建设为契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对运河以东至下沙的沿江一带开发建设,依托钱塘江沿线多样的建筑型态,加快沿江的景观带建设,逐步形成由高品质建筑组成的天际线,全面提升我区钱塘江沿线的景观和文化品位。(二)建设“十大区块”以“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及新增项目为抓手,加快实施新一轮重大项目,继续全力保障两大新城建设,有力推进艮北新区、丁桥大型居住区、皋亭山风景旅游区、九堡专业市场集群、江干科技经济园、笕桥历史文化街区、夏衍影视文化街区和普福、杨公、水墩等“十大区块”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化覆盖全区。专栏4:江干区“十二五”时期十大建设区块1、艮北新区。以休闲、文化、社区商业、绿地有机统一的林荫慢行系统为主要特色,打造“杭州主城区高端居住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2011-2012年,基本完成艮北新区约3平方公里内的征地拆迁任务,2013-2014年完成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农居安置房建设,2015年艮北新区新貌初现。2、丁桥大型居住区。完成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的建设任务,全面建设长睦综合体,按照“一心、一带、两轴、三片区”的结构布局,建成以生活居住为核心,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高品质城市综合体和生态型居住区。3、皋亭山风景旅游区。依托上塘河和皋亭山的文化底蕴,挖掘以龙居寺为载体的佛教文化和以孝园为载体的孝文化,推进以千桃园为重点的景观改造项目,打造杭州北部的“十里瑯珰”。4、九堡专业市场集群。依托杭州物流空间布局和九堡区块便利的交通条件,以“造城、建街”为模式,打造新型国际商贸城。推进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依据业态定位加快土地出让和招商步伐,力争2015年前全面建成开业。 5、江干科技经济园。“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方电子商务园、总部经济园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北拓、南展,着力打造高端制造园、研发创意园和总部经济园,建设以“三园”为主体的集科工贸住为一体的配套齐全的复合型城市功能科技园区。6、笕桥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与改造,将其打造成以商贸居住功能为主,集中体现民国时期杭城近郊商贸城镇建筑和街巷风貌的历史街区。2011年启动拆迁,2013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街区改造基本完成。7、夏衍影视文化街区。依托运河综保工程,推进新塘整村改造,将严家弄路及两侧地块打造成为以影视文化旅游为特色,以居住、商务功能为主导的复合型街区。该项目计划于2011年启动拆迁,2012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14年完成以“一园、一址、一馆、一城、一中心”为重点的街区建设工作。8、普福区块。2011年完成所有土地出让,随即开展安置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2015年前整个区块开发建设基本成型,形成杭城东部的宜居宜商综合区。9、杨公区块。完成杨公社区剩余区块改造任务,将杨公区块建设成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江景高端居住区。10、水墩区块。以现代安置房和大型配套商业为重点,建设成为机场路北侧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社区。(三)构筑综合交通网络全方位推进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交通设施建设,以骨干路网为重点,扎实推进秋石高架、东湖快速路、德胜东路东延高架、艮山快速路等“两纵两横”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同协路、丁桥东路、红普路、兴建路、沿江大道等120公里主次干道建设,积极推进凯旋路南延、体育场路东延、九沙大道等工程,谋划实施沪杭高速江干段高架建设方案,推进支小路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推进公交系统优先发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专栏5:江干区“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道路城市快速路:秋石高架、东湖快速路、德胜东路东延高架、艮山快速路等“两纵两横”快速路网建设城市主干道:同协路、丁桥东路、沿江大道、兴建路、钱江路延伸、凤起东路延伸、华丰路、天城路延伸、创新路、新塘路延伸、九沙大道等11条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凯旋路南延、体育场路东延、天鹤路、长睦路、天都路、笕丁路、杭玻路、笕石路、相埠路、南都路、环站北路、环站西路、环站南路、下宁路、钱潮路、三官塘路、观塘路、车站南路、昙花庵路、三新路、椒江路、沿江大道、红普路、九华路、久福路、九乔路、九睦路、胜稼路、稼东路、商贸路等29条次干道城市支路:丁桥新城二期、钱江新城二期扩容区、城东新城、黎明区块、普福区块、艮北区块、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区块、杨公区块、水墩万事利区块、江干科技经济园区块等配套支路。深化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城市建设关键项目的实施,注重联网成片,注重功能整合,注重建管衔接、征迁安置并举,加快形成中心区基本框架和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一)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联网成片推进城市化为目标,基本完成艮北新区、运河沿线、城东新城、九堡镇域及钱江新城扩容区块拆迁,积极谋划机场周边地区和市场搬迁地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征地拆迁“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属地负责,保持征地拆迁速度、力度不减,以政策平衡、方法创新为保障,加强征迁政策指导、综合管理督导、舆论宣传引导,推进和谐征迁。到2015年,完成交地20平方公里以上,拆迁15000户以上,总拆迁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除笕桥机场周边部分区域外,基本完成农村征地拆迁任务,实现城市化进程全覆盖。(二)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以建设高品质、具有江干特色的精品安置房为目标,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又好又快推进安置房建设,推进安置房建设从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向提高房屋质量、完善功能配套、注重建筑美感、彰显个性特色转变。科学合理规划安排安置房地块,优化安置房选址和布局,通盘研究配套功能和管理服务。确保质量抓紧建设,严格把握设计、景观、文化等各个方面,定期开展工程质量和安全检查,完善安置房小区内外市政基础配套和日常生活配套等设施,继续保持安置房开工、竣工量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到2015年,实现安置房新开工面积350万方、竣工面积550万方。(三)科学有序实施回迁安置坚持征迁与安置并重,积极探索先行安置、跨村安置、货币化安置、换产安置等多种模式,建立拆迁过渡户服务管理机制,妥善做好回迁安置工作。完善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明确安置工作基本程序、要求,加强政策指导,部分区域逐步实现工作重心从拆迁、建设向分配、管理、服务转变,深入细致地开展基础调查,精准掌握情况,切实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确保回迁安置工作公平、公正、合理、顺利进行。高度重视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结合拆迁安置房物业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创新机制和方法,健全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共享品质生活。到2015年,新风、彭埠、弄口、白石、花园、草庄(黎明南)、范家等23个社区基本完成拆迁安置房建设并安置完毕,安置拆迁户15000户以上。(一)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积极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标志性、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教育、卫生、文体设施,完善各片区设施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社会效益明显、适应群众需求的社会公共设施体系。高度重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外延扩张型向集约循环型、内涵挖潜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盘活建设用地利用潜力,鼓励建设项目拓展地下空间,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系统改造,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停车资源,有效化解“停车难”。(二)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继续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民生活环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总部经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种子种苗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外拓市场、外建基地、外延技术,发展农业“总部经济”,提高新的增长点。高度重视城市化未覆盖农村地区发展问题,实现环境面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与城区的接轨。打造桃源皋城风情小镇,体现江干“宜业、宜居、宜文、宜游”的新农村特色。(三)推进区县(市)合作全面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乡镇结对、环境共保”的原则,积极主动做好与建德市的对口协作工作,科学谋划互动性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推进协作项目建设,深化基层街道(镇)合作,建立相互联动、运转顺畅、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两地经济、社会、管理、干部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和广大群众参与区县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广企业协作等开发模式,互取所长、共谋发展、实现共赢。继续加强与其他友好区县(市)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接轨长三角,促进互动发展。“十二五”期间,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投入2.5亿元支持建德市的协作项目建设,向建德市转移产业项目累计投资20亿元以上。适应城市建设进入功能提升阶段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建管衔接,更加注重方法创新,更加注重拉高标杆,有力促进城市功能发挥。(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建立城市管理网络,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属地负责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模式,提升现代化城区管理水平。全面推行城管执法“属地化”,建立块状综合管理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四化”长效管理向基层延伸。围绕提升效能强化监管考核,完善道路(街巷)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城市管理、河道、停车三大监管中心资源,坚持全方位、全天候、无盲点管控。推广钱江新城综合管理模式,推进城东新城、九堡、丁桥地区综合管理,努力打造城市管理新的精品亮点。(二)加快城市管理“四化”进程以“机械化、信息化、精细化、市场化”为方向,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环卫作业机械化,提高现代都市管理作业模式和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底,实现城区主次道路机扫率达到100%,全部实行GPS监控管理;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实行数字城管区域全覆盖,使城市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转变,“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稳定在100%;加快管理网络精细化,创新城市管理手段,以细节的提升保证城市管理的整体质量,切实加强防违拆违控违管理。加快服务外包市场化,建立和健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在绿地养护作业市场化100%的基础上,稳步开放市政设施养护和环卫作业市场化,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直运等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环境竞争力。(三)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落实“城中村”改造提升工程“一村一方案”,继续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配套衔接,提升整体形象,形成新老城区联网成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大截污纳管、道路修缮、低洼积水、公厕改造提升等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到2015年三星级以上公厕达到80%。以城市道路(河道)的有机更新带动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注重地块一次开发和二次招商相结合,推进楼宇经济高水平发展。注重商业综合体建设和街区建设相结合,推进现代商贸高标准发展。注重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相结合,推进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注重电子商务和传统产业相结合,推进现代物流高效能发展。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推进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function(){ $('*',$('form.comment')).attr('disabled', 'disabled');});杭州市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转型目标、突出产业导向、强化政策引领,进一步细化分类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企业,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形成以“五大特色经济板块”引领发展的功能优势。(一)打造以金融、总部、中介、科技型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楼宇经济板块。“十二五”时期全区预计竣工商务商业楼宇建筑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立足资源禀赋,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抓手,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特色楼宇,培育研发、销售、咨询、外包等业态,大力引进科技型成长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区域性总部,继续推进搬迁企业留总部,打造特色楼宇品牌,有力推进产业集聚。“十二五”时期,全区培育重点楼宇40幢,打造特色楼宇15幢,楼宇税收年均增长20%以上。(二)打造依托城市综合体发展的现代商贸业板块。以公建用地、10%留用地、地铁上盖物业为主要依托,以城市综合体为主要载体,按照区分能级、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购物、休闲娱乐、品牌酒店等产业,推进总部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以钱江新城和城东新城市级商业中心为主导、以丁桥和九堡区域商业中心为支撑、以社区商业中心为基础的现代商业新格局。“十二五”时期,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以上,期末总量力争突破400亿元。(三)打造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板块。着眼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拓展市场新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经济为导向,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新传媒、软件制作和服务外包、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创业投资、资产管理和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衍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育发展设计服务、文化旅游及会展、教育培训、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区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力争进入全市老城区前列。(四)打造以专业市场集群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板块。依托杭州物流空间布局和九堡区块便利的交通条件,推进城区专业市场和汽车后服务市场整合搬迁集聚。以“造城、建街”为模式,打造新型国际商贸城,发展以区域性物流为主、城市物流为辅的现代物流产业。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总部,运用信息传感等新技术手段,完善仓储、配送模式,与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合力打造引领全省、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产业。积极支持和帮助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促进现有物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抓住高铁经济契机,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总部落户江干,形成物流企业集聚效应,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带动丁桥、笕桥北部、彭埠东部等区块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现代城市物流基地。“十二五”时期,全区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以上,成为杭州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之一。(五)打造以研发、销售总部、核心工厂为特征的城市工业板块。立足于集聚集约,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引导企业实施“资本运作+技术掌控”的新路子,形成以研发、销售总部和核心工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工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围绕提升价值链、拉长产业链、推高技术链,改造提升机械电子、服装、食品医药等传统支柱行业,大力发展相关联的研发设计、销售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装备制造、休闲时尚、生命健康等优势行业。加快推进江干科技经济园新一轮建设,发挥复合型园区载体优势,优化空间和资源配置,到2015年打造成为省市领先的城市工业示范园区。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建筑行业服务管理,健全监管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高档商品住宅,不断推出公建与市政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舒适的精品楼盘。专栏6:五大特色经济板块重点发展领域1、楼宇经济板块: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2、现代商贸业板块: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品质邻里中心、地铁商业中心、楼宇配套商业等业态。3、新兴产业板块:信息服务业、金融及其衍生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设计服务业、新传媒产业、文化休闲旅游业。4、现代物流板块:专业市场集群、仓储、物流。5、城市工业板块:装备制造、休闲时尚、生命健康,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部经济。按照产业高端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有效拓展用地空间为重点,突出存量资源的深入挖潜,提高要素资源的保障能力,加大对企业的分类引导和培育支持力度。(一)加快四大建设。将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强化政府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主导力。创新运作模式,集中投入引导资金,加快商务楼宇、10%留用地等资源整合,加快培育、建设新传媒产业园、华联UDC总部大楼等特色楼宇,钱江新城金融中心、长三角(站东)国际商务城等城市综合体,闸弄口5号创意园、华业不锈钢电子商务园等新兴产业园,笕桥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块、夏衍影视文化街区、采荷御茶文化街等商业特色街,继续推进赛博创业工场、东方电子商务园、科技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引领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以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为导向,大力实施新一轮经济发展政策,加快形成以“五大经济板块”为重点的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一次招商与二次招商有机结合,谋划建设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总部经济综合体、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有效推进结构调整。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强化引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融资环境,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进一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二)推进产业集聚。按照“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特色凸显”的要求,建设“2+8”为格局的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制定完善现代服务业导向目录,充分发挥集聚区项目引导资金作用,依托产业集聚功能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人流、物流、要素流等区位优势,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强化招商,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加速服务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创建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5个以上。加强要素支持,以10%留用地、存量土地挖潜为主,优化产业发展用地利用。积极申报省、市重大建设项目,争取用地指标适度倾斜,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引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探索集约型、生态型工厂模式,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城市工业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发挥江干科技经济园复合型工业园区优势,着力打造研发销售城市工业特色产业群,推进丁桥机电工业功能区集约发展。建立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挖掘内需潜力,优化投资结构,稳定物价水平,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专栏7: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以优化布局、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楼宇、产业功能区块、特色街等载体为平台,重点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市工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8):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城东新城枢纽经济区、庆春综合商业区、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九堡环客运中心商贸区、三里亭建筑设计街区、丁桥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华家池科教创新区、运河·夏衍文化创意区、艮北新城汽车商务区。城市工业“一园一区块”:江干区科技经济园,丁桥机电工业功能区块。(三)强化政策保障。整合培育引导、贡献奖励、投融资补贴、创新资助、人才激励等各类政策,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资金“四两拨千斤” 作用,确保紧缺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倾斜,着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动态管理,引导和扶持区域特色和新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完善重点企业梯队培育制度,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全方位、个性化、梯队式的企业培育结构。一是引导优势企业发展升级。对于现有优势龙头企业鼓励其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实现企业上市。二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强。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引导成长型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营销创新力度,快速做强。三是培育瞪羚企业壮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着重帮助解决其资金、专利应用、场地等方面的困难,加快促使其做大、上规模。坚持环境保护与建设、硬件改善与软件提升并重,以加快改善水环境和空气质量为重点,以低碳发展为明显特征,不断强化市民生态环保意识,切实增强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十二五”期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基本完成,2012 年达到省级生态区建设要求,2015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区建设要求。(一)推进截污纳管工程。加快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健全完备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突出重点、分片推进艮北、火车东站、运河东、丁桥、长睦等五大区域污水管网和泵站建设,确保主管贯通、泵站建成,联网成片、功能发挥,基本形成排污处理系统框架,到2015年,截污纳管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辖区内彻底消灭劣五类水。(二)推进河道综保整治。依托钱江新城、铁路东站枢纽开发建设,结合笕桥历史街区、皋亭山风景区改造提升,挖掘河道经营元素,着力解决配引水、通道流向等关键问题,确保水系联网畅通、水质达标,有效提升生态功能。到2015年,将新塘河、笕桥港以及丁桥区块河道建设成为生态河道示范区。(三)美化城区绿化景观。发挥大面积新区建设优势,高标准推进城区绿化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文化、景观大道。重视城市道路绿化种植,实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到2015年,建成一批城区公共绿地,城区绿化率稳定在37%,人均公共绿地35平方米。美化城市夜景灯光。重点在“一江一河二城”地带(钱塘江、运河、钱江新城、城东新城),积极打造景观精品,塑造精致和谐的城市夜景,增强江干城市魅力,提升江干城市品位。(一)强化低碳理念。在城市开发中融入低碳理念,积极推广低碳建筑,在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中融入低碳理念,依托新材料、新技术,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和城市“绿屋顶”计划,鼓励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打造低碳社区、绿色建筑。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完善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规划配置,加强公交首末站、中心站的建设,提高交通组织能力,推进地铁、公交、出租、免费单车等交通“零距离换乘”,优化居民出行条件,缓解交通“两难”。(二)治理环境污染。综合运用法律、环保和必要行政手段,加大对建筑工地、违法建筑、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减少碳排放。对接国家环境质量考核。在继续完善、优化总量控制的同时,顺势实施“总量约束、质量指导”的减排模式。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推进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途径,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低碳化,推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拓展基地,积极拓展碳汇交易、易货交易等产业新领域,打造具有江干特色的环保产业链。加大重点用能单位监管,推广清洁生产,创建绿色企业,探索节能市场化运行机制和合同用能管理,实现节能方式向全方位、多途径转变,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重心转移。(二)注重舆论宣传引导。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本载体,以文明城区、健康城区、低碳社区等创建活动为动力,多层次、多领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市民低碳生活习惯,使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付诸于行动,塑造文明、清洁、有序的城区形象,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发挥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引领发展、教育市民、提升素质的作用,加大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力、人才支撑力、市民创造力、文明感召力,全面提升城区软实力。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重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创新相关主体的互动关系,形成既竞争又协作的氛围,实现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所的战略合作,鼓励用人单位引进和共建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着力构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紧密联系清华、北大、浙大、浙工大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加强与中国军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推进企业产学研科技合作,建立国家、省级创新载体。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促进专利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依托西子奥的斯、巨星科技等重点骨干科技企业,加快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打造市级以上科技特色产业园5个以上,市级以上孵化器5个,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进科普“六进”活动,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活动。(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钱江时代债权基金、种子基金等作用,集聚银行、投资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本,强化融资支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实施质量、品牌、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注重发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字号”金名片的影响力、号召力,联合在杭高校,打造杭城东部创业创新示范点。加大对东方电子商务园、赛博创业工场等创业创新基地的培育力度,努力打造成我区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十二五”时期,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三)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坚持“市场引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品牌价值高、产业结合度高的创意园区和创意企业,创意环境不断优化,面向市场的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立,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意人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力打造我区的“创意金三角”,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功能。“十二五”时期,引进文创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年营业额超千万的企业20家以上,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新传媒产业企业50家以上,形成“三圈五街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专栏8:“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两个主导产业、三个培育产业、三个补充产业的“2+3+3”的产业格局,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基本形成“三圈五街区”的发展格局。即:两个主导产业:设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三个培育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和现代传媒业三个补充产业:教育培训业、艺术品业和动漫游戏业三圈:新城创意楼宇圈、东部信息集聚圈和北线文旅综合圈五街区:夏衍影视文化街区、笕桥历史文化街区、新塘广告设计街区、三里亭建筑设计街区和采荷茶文化街区八个重点项目:东方电子商务园、116时尚设计创意园、天星龙创意设计广场、皋亭山旅游区开发、赛博创业工场、七章公园时尚创意基地、民间文化跳蚤市场和新传媒产业园。充分重视人才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倡导人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为建设创新型城区提供重要保障。(一)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坚持政企联动,支持企业多渠道引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岗位的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引导企业由资本带动型向人才支撑型转变。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参加各类业余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开展网上人才信息服务,扩大与国内外大专院校、专业团体等合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逐步形成高级人才引进的长效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加强人才服务,继续抓好“六支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培养和引进,共同打造富有创新精神、充满创造活力、各类人才向往的现代化都市新中心。(二)打造人力资源强区。强化政府主导,优化引才环境,着力构筑人才高地。树立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建设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加强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支持各级各类平台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引领产业转型的科技型、领军型高端人才,加快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到2015年,我区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教育发展改革,深入推进 “名校(名园)集团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努力实现“上好学”。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家庭为载体,加快建立多层次、开放性、全民共享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一)加快教育设施建设。依据未来五年我区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实施教育布局调整,确保人口导入区块的教育资源配套建设,重点做好彭埠、笕桥、九堡区块的中小学校配套建设。重视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谋划好新区大项目开发地块及拆迁区块的配套幼儿园同步建设。对老城区通过改建、租赁、置换逐步实现配套不足的矛盾。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育联动机制,推进高中教育,注重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全面构筑与现代化都市新中心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十二五”时期,新建学校(中小学、幼儿园)50所。(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优质教育覆盖率,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打造品牌,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努力实现学前教育跨越发展。整合拓展优质资源,推进名校集团化建设,普及小班化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义务教育保障功能,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努力提高对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服务管理水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强中青年教育肯干培养,构建多层次优秀教师梯队,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到2015年,全区在职特级教师总数达20人以上,名师名校长(园长)达100人以上。(三)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区党员服务中心、文化中心、青少年中心等各类载体和信息网络平台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开放性、全民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家庭为载体,依托现有的党员学习教育网络平台,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村(居民)学校四级网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施社区学校等级评估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和办学品质。围绕加快培育城市新市民,重点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引导,倡导奋发进取、自强自信的价值取向,推动被征地农民就业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融入城市,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加强区党员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主阵地作用,全面推进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十二五”期间,新建区级综合性党员服务中心1所。针对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15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城区。(一)塑造主流文化品牌。进一步弘扬和深化“敢于负责、甘于奉献、干字当头、敢为人先”的江干精神,不断加强城市新中心的人文积淀,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江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活动,倡导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以钱塘江文化、笕桥历史文化、夏衍影视文化为主,深入挖掘培育江干特色文化。(二)加快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体设施,提升社区文体设施功能,提高管理运作能力,有效保障群众需求。加大文体设施规划实施力度,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各级各类文体设施,积极打造区文化中心、区体育中心“两大文化体育综合体”,加快推进钱塘江旅游休闲带、夏衍影视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东新城等三个次中心建设,努力形成“两带、一街、两主、三次、四片”的文化体育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区100%镇街文化设施达到省、市“东海明珠工程”建设要求。(三)提升公共文体服务。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要途径,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体设施的管理提高利用率,切实推进公共文化精品化、特色化、项目化、均等化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化、融合型的中心城区主导型文化形态,加速形成与中心区相适应的城市精神和市民意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到2015年,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全区100%社区、村成功创建为省市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级小康体育特色村。(四)积极发展文体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培育本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创新,着力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相互融合的中心城区主导型文化形态,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企业和中介组织,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引进有品牌力、影响力、带动力的文化体育产业项目,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娱乐、影视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彩票、竞赛培训等文体产业发展,加强电影院线建设,形成满足多层次需求、多样化要求的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专栏9:教育文体事业重点工程设施教育设施:主要包括夏衍中学扩建二期工程、天成单元R22-06地块小学新建工程、钱江新城核心二期F-94地块小学工程、丁桥大型居住区大塘小学新建工程、黄家小学新建工程、杨公小学新建工程、机场路中学扩建工程、钱江中学新建工程、三里亭南区R22-17地块小学新建工程、普福R22-12地块小学新建工程等50所学校。文化体育设施:主要包括、笕桥历史特色街区、丁桥片区文体中心、钱塘江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两带、一街、两主、三次、四片”的文化体育发展新格局。两带:钱塘江旅游休闲带、运河健身休闲带。一街:夏衍影视文化街区。两主:艮北区块“艮北文化园”、艮北中心(艮北体育中心、区党员服务中心)。三次、东站枢纽、九堡新区、丁桥新区三个次中心。四片:中心城区片、东站新城片、九堡新区片、丁桥新区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强区,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长效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高标准发展。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满足群众对多样化优质医疗的需求。到2015年,力争主要卫生指标达到全市前列,实现省级卫生镇(街道)全覆盖。(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整合资源,自主建设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区级医院(江干区人民医院),积极配合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合理布局,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医技队伍水平,增强医疗服务保障功能。坚持计划生育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二五”时期,改扩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5个,并对7个新(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前期工作,打造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二)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率先建立覆盖全区、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困难人员的看病难题,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健康城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用,开展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人数达到当地总人数的1.5%以上,提高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水平,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健康社区(村)覆盖率达到4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长效机制,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改善就业结构,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一)促进充分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充分就业城区、街道(镇)、社区(村)创建,深化“一卡一员一平台”就业援助模式,启动“百千万”就业援助工程,实现就业援助中心(社)全覆盖。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管理和服务的一致性,推进“新杭州人”培训、就业一体化。以引导市场化就业为主要途径,加大创业园建设力度,深化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8090”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就业问题,组织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二)优化就业环境。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工资集体协商、工资联动增长等机制,推广劳动保障服务进楼宇,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完善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等长效机制,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推进社会保障从全覆盖向高标准发展,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构筑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服务维权力度,建立健全城区全面覆盖、全面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行政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继续大力推进企业职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外来农民工等各类人群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和提质工作,推动撤村建居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与城市接轨。强化政府托底力度,深化“春风行动”,完善“四级救助圈”,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提高困难群众、新杭州人等重点群体的生活水平。构建安置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落实省市要求,统筹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人才专项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二)促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妇女广泛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管理能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确保“三无”老人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100%,每百人拥有机构床位达到4张。“十二五”时期,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享受政府出资的居家养老服务,全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享受居家养老“体验服务”,其他老年人享受“菜单式”的低偿服务,50%以上的街道和乡镇,达到全国老龄先进单位标准。深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专栏10:卫生保障事业工程设施新建设综合性区级医院:建设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区级医院(江干区人民医院) 新(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长睦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埠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四堡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四堡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七堡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牛田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丁桥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荷街道健风社区卫生服务站、四季青街道运新社区卫生服务站、凯旋街道景芳社区卫生服务站、笕桥草庄社区卫生服务站、彭埠镇红五月社区卫生服务站、丁桥镇三义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丁桥镇长睦单元社区卫生服务站、丁桥镇赵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九堡镇科技园区社区服务站、九堡镇杨公社区服务站等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机构:江干区滨江老人公寓、皋亭山老人公寓、松龄老人公寓、钱江新城益寿院老人公寓、采荷街道敬老院、杭州市基督教敬老院、万事利老年康复院、笕桥敬老院、京江益寿院、彭埠敬老院、佳都老人公寓、九堡镇敬老院、三叉敬老院等13所。残疾人事业: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立足新形势下社区类型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特点,坚持适度超前、分类管理、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加快形成符合居民生活需求、符合大都市新中心定位的社区管理体系,确保社区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到2015年底,全区100%社区达到市级和谐社区标准。(一)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完善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管理体制,加强新型社区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统筹城乡社区协调发展,以撤村建居社区为重点,树立新型社区服务理念,加快社区组织和经济组织分离,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切实提升我区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二)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以《江干区保障性设施布点规划》为抓手,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强化社区配套设施规划与落地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服务功能。突出差异化服务,老城区关注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新建拆村建居社区关注年青人子女入学入托需求、新城高端社区关注朝夕人群时尚需求。建立区社区服务业发展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为老、家政、医疗、中介等行业,建立起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立社区党员服务和远程教育站点,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党员服务、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邻里互助“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三)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整合城管、综治、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社区工作力量,深化“网组片”民情联系服务机制,完善社工管理办法,建立以群众满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实施“群众满意社区(社工)”社会化测评。推进社区工作者培训、激励、考核机制,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发挥社区服务群众功能,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基层基础。建立健全社区干部成长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到2015年,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中心达到9所。(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支持政协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推动审判、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人士的合作共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台侨等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厂务和社区事务公开。(二)实施依法治区方略。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建设法治先进区。积极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形成全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扩大法律服务范围,加强对流动人口和青少年的司法救助和法制教育。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夯实管理基础,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深化城区平安建设。(一)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推进打防控一体化网络建设,构筑严密的治安防控网,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人口服务管理,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层基础,提高社会化程度和动员组织能力。加强基层管理,促进司法所建设,推进街道、镇综治工作中心效能建设。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社会矛盾调处化解、重大项目和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坚持正常信访制度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途径有机结合,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高化解各类矛盾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二)抓好公共安全监管。加强生产、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力度,夯实食品药品监管基层安全基础,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技术支撑水平。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切实建立公正有序、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强化社会公共卫生、社会治安、防汛抗台、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内外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以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服务模式为重点,进一步转变和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有竞争力的服务型政府。(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政府机构、社会事业体制等领域改革,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作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健全政府阳光政务平台,加大市民在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参与度。适时稳步推进街道、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理清区、街道(镇)、社区(村)职责关系,理顺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政府机构内部职能与机制转换,健全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惠及全区人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理顺基层财权事权关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干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着力提升镇(街道)办事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建设和运营水平,努力打造阳光政府、高效政府。(一)深化社区(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根据新型城市化推进的阶段性特点和要求,积极推动撤村建居社区居委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分离、独立运行,逐步强化撤村建居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功能,加快与城市社区接轨。深化社区(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股权处置,完善股份收益分配和股权流转机制等后续问题,理顺集体经济发展与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关系,引导集体经济向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化就业能力、解决社区困难群众生活等方面倾斜,着力提高农转居居民的就业意愿、文化素质和市民意识,逐步减轻对集体经济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民向居民的顺利过渡。(二)统筹区域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均衡发展,加快形成区域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公共需求转型,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圈,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扩大和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撤村建居社区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同城待遇。专栏11:重大改革任务安排改革领域主要任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部门体制改革扩大镇街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健全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制度统筹区域公共资源配置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改革推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模式改革社区(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推动撤村建居社区居委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型社区管理创新撤村建居社区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同城待遇。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和合作力度,充分发挥新门户新中心优势,主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接轨长三角,在产业、经贸、科教、文化、人才等方面加强深度交流合作,实现协同发展。(一)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强化招商引资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选择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龙头,引导外部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及研究开发和采购中心等。丰富招商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渠道,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拓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对外合作,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10%留用地招商,推进一次招商与二次招商有机结合,强化三级联动机制,创新土地招商模式,注重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推动利用外资结构、模式转型。“十二五”时期,力争引进区外到位资金60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5家,企业总部50家以上。(二)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江干特色,以创新、开放、融合、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现代产业体系。以实施名牌战略、标准化战略为抓手,致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不断提升江干企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以杭州金融城建设为依托,加快钱江新城区块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服务国际化,积极拓展各种国际大型活动载体,扩大国际交流。创造国际化的生活和服务条件,提高教育、医疗、居住、语言和出入境等服务的便利化程度,积极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便民服务体系和邻里中心,营造城市国际化居住创业环境。切实推进外贸、外经、外包“三外经济”健康发展。到2015年底,全区自营出口总额力争突破20亿,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0个,新引进国际服务外包企业5家。本规划的有效实施,主要依靠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本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本规划确定的产业转型升级及布局等目标任务,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本规划确定的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技创新、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则要依靠政府切实履行职能,配置好公共资源来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生态城区建设、平安江干、人口管理等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经济调节努力实现。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由政府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通过改革切实加强政府对市场资源的引导力、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力。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调控政策,严格以规划为依据,合理组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政策,完善和制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增强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综合政策,调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进程。建立以规划、产业政策、土地和环保为约束的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围绕形成“双核两翼”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我区着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区投资总额预计将达到1500亿元,经初步梳理筛选,共实施重大项目313个。投资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数据库。注重全区建设资金与重大项目的统筹平衡,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政府投资规模,大力提高政府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投资效益。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有关部门要以本规划为指导,组织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纲要的衔接。各镇(街道)要以本规划为指导,组织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本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要纳入各镇(街道)、各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跟踪分析,有关部门对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本规划描绘了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明确了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了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中共江干区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新快报

热门推荐

为你推荐